一、中考文综答题公式及答案?
历史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例如:鸦片战争背景:国内: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思想:愚昧自大。
国际: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二、河北省中考文综说明?
河北省中考文综是河北省中等教育学校统一组织的一科考试科目,内容主要包括语文和综合素质。
语文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诗词鉴赏等。
综合素质部分则是从多个学科领域选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考核。这个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河北省中考文综考试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综合检测,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历史与政治分数的比例怎样?
以2016年河北高考文综真题为例说明,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
地理、政治、历史,满分均为100分。第I卷 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地理,1~11,单选,44分 政治,12~23,单选,48分 历史,24~35,单选,48分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第42~48题为选考题。必考题 地理:36题,24分;37题,22分 政治:38题,26分;39题,26分 历史:40题,25分,41题,12分 选考题(考生从3道地理选考题、4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地理: 42题,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43题,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44题,选修6:环境保护,10分。历史: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四、中考文综答题技巧及口诀?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明确题干要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二、综合题答题技巧
1.特征描述:当考生进人中考答题状态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时,首先要明确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各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方向进行描述说明。
2.成因问题:例如: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3.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炼、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4.“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中考文综考试答题公式
政治
1.是什么====含义+表现+特点+形成+种类(不是每个必讲,用的不多,在做题的第一句话时需要点清是什么);
2.为什么的别名====作用+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关系+功能+原则+理念等;
3.怎么办===国家怎么办+社会怎么办+公民怎么办+青少年怎么办+{途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
4.国家怎么办====政治怎么办+经济怎么办+文化怎么办+法制怎么办+其它方针政策怎么办;
5.青少年怎么办====理想+品德+心理品质+学习+方法+途径(品德一般是八荣,心理品质:情绪.意志.挫折.性格,等);
6.怎么办的别名=====出主义+建议+办法+启示。
历史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等。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等。
五、河北省中考文综是不是开卷?
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为全开卷考试。在文科综合开卷考试中,考生可携带相关课程的教科书进入考场,其他资料和书籍不得带入考场。
答卷时可以查阅准许携带的教科书,独立答题,不得相互讨论、相互抄袭和互相借阅教科书。
六、关于爱莲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10、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
10、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1、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2、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1.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成长环境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体态,香气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而不敢侵犯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风度,气质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2021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这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太一样,这里就以2021年福建中考英语试卷主观题为例进行说明。
一是听短文填空16-20小题;
二是情景交际71-75小题;
三是看图写话76-80小题;
四是短文填词81-90小题;
五是书面表达91小题。平时学习中应该加强对这些题目的训练以更好适应要求。
八、2021河北省中考文综会考哪些精神?
法治精神,宪法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
九、阅读文言文《王子敬游园》试题及答案?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①。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②。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他耳③!”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顾辟疆:吴郡人,他的花园,池馆林泉之盛,号吴中第一。 ②酣燕:通“酣宴”。指麾:同“指挥”,指点。 ③伦:吴人称中州人为伧,含鄙薄意。 【译文】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负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王戎丧儿万子①,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②,何至于此!”王曰:“圣人③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万子:王绥,字万子。②孩抱中物:形容孩子很小,尚在怀抱之中。③圣人:指人格品德最高的人。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 ②山简往省之( ) ③语时了不悲( ) ④简服其言(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的“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胜”“为之恸”,实际是为后人称颂的“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联系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要说说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总,竟;②探望;③完全;④佩服? 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山简很佩服王戎说的话,因而大为悲痛。(意对即可)? 3.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任由性情、旷达、洒脱的风度。(意对即可)
十、2009年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的中考试题及答案,过去十年了不好找了。看看百度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