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沿袭下来的农历历法,属于阴阳历,阴历是指根据月相朔望变化而来的太阴历,而阳历则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思考观察星体运行气象变化的结晶,其背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节气名称最早完整记录于西汉时《淮南子.天文训》中,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民族子孙繁衍生息。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滥觞,华夏文明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之上,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也离不开阴阳五行之气的此消彼长,他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带一年中四季更替时随气象所产生的大地万物的变化状态。小到细胞、颗粒,大到山川、河流,从植物、动物到人类,都处于这种物候变化之中,因此二十四节气也自然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活动,熟悉他,掌握他,对生活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在人体健康方面
合理膳食
《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因为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消长规律,因而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气血会随着节气的变化,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反应,古人崇尚法阴阳,应四时八节而生,就是因为人体脏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与天地同参,五脏各以治时,若节气受邪,则病患生。
如立春助阳生发,阳气郁结易上火,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调肝养肝,助阳升发,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才得以正常运行。立夏阳气盛,心火当令,宜调息静心,养心败火。立秋阴气渐长,万物收藏萧肃,当养肺敛收,不宜过分宣散。立冬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当养精蓄锐,减辛增苦,以养肾脏。
二十四节气在农事活动上
二十四节气古代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古代农业社会最基础的常识,因为二十四节气概括性的反映了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自然规律,因此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加以耕种和繁殖,自然是首要条件,自古就有很多的节气农事谚语流传,凝结成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现代社会有科学仪器来精密的预测和播报天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忙方面的作用自然是被削弱和取代了,但对于一些偏远未通电的地区或者是农忙时的经验指导等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体现自然界的生物活动规律
二十四节气,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在黄河流域周边,七十二候可预测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等等现象。
二十四节气里的为人处事原则
自然规律之道一通则百通,二十四节气既然能反应气候规律,生物周期,自然也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生存之道。
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阴阳之气此消彼长,日月运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自然万物呈现不断发展变化,无可穷尽之态,故生而为人,当自强不息,当明时变通,当与时偕行,万物存亡自有其序,君子处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顺昌逆亡。阳气始生之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潜龙勿用,当铆足干劲,乐观向上,进德修业。阳气盛极,事业鼎盛,功成名就之时,当小心谨慎,尊德合道,莫迷失心性。身处困境,勿自暴自弃,当顽强拼搏,心向光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还应用于命理、风水、预测学中,这个也好理解,既然节气能体现万物的作息规律,自然也能通过其演算其它的学问,二十四节气在当代,只要自然规律不发生变化,就永远不会过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