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肃的性格
鲁肃的性格一直备受争议,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之一,也是孙权的重要幕僚。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关于鲁肃的性格刻画都颇为丰富多样。在不同的人眼中,他被描绘成了聪明机智的智者,也有人认为他过于圆滑狡诈。鲁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聪明机智的智者
有人认为鲁肃是一个聪明机智的智者。他机警灵活的头脑让他在战争谈判中经常出奇制胜,他善于分析局势、推断他人意图,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我形势,给予主公明智的建议。
在孙权起兵东征刘备时,鲁肃给予了他重要的支持和建议。他分析了刘备势力的优势与劣势,为孙权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作战计划。正是凭借着他的智谋,孙权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刘备,并确立了江东的统治地位。
鲁肃的智慧还表现在他对待内部事务上。他能够准确地洞察幕府内部的斗争和矛盾,通过巧妙的策略让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平衡。他经常能够化解幕府内部的纷争,确保孙权的统治稳定。
过于圆滑狡诈
然而,也有人认为鲁肃过于圆滑狡诈。他的智慧常常伴随着一些权谋手段,甚至是不择手段。他在谈判中常常使用欺骗和诱骗的手法,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在与刘备的谈判中,鲁肃曾经假意发出请求,让刘备放松警惕,最终以此获得了对方的信任。然而,在刘备信任他的同时,他却以敌对势力的名义策划了对刘备的袭击。这种行为被一些人评为狡诈和不可信。
此外,鲁肃在江东内部斗争中也展现出了一些不择手段的一面。他常常利用幕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一些场合上显得狡诈和阴险。
多面性格的真相
从以上可以看出,鲁肃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性格。他既有聪明机智的一面,又有过于圆滑狡诈的一面。
正如众多历史人物一样,鲁肃的性格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角色定位下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作为孙权的重要幕僚,需要面对复杂的战争局势和内部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聪明机智的一面,用智谋为君主服务。
而他过于圆滑狡诈的一面,或许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和维护江东利益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作为一位谋士,他需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语
总的来说,鲁肃的性格展现出了一种多面性和复杂性。无论是聪明机智还是圆滑狡诈,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角色定位下得到了体现。回顾历史,我们应当客观看待鲁肃的性格,理解他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正是他的智慧和谋略,为孙权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从他的性格中学习到聪明机智的一面,同时也要警醒于权谋和欺骗的一面,以避免在追求利益时背离正道。
二、鲁肃文学常识
鲁肃文学常识
鲁肃,字子敬,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聪明睿智,善于言辞,以不世才华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鲁肃的文学常识,了解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鲁肃的文学成就
鲁肃被誉为东吴的"文箴之雅士",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意和智慧,流传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钦佩。
鲁肃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赋、文论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鲁肃的赋以雄辩为主,语言优美,意境独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享受。他的文论犀利而深刻,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鲁肃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个人的创作,更在于他对后人的深远影响。他的文学风格受到了许多后来文人的追捧和模仿,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
鲁肃经典名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是鲁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既表达了对陈同甫的敬仰之情,又表现出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赠从子由》
这是鲁肃送给从子由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对从子由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传递出鲁肃对家族和乡土之情的思考。
《读诗闻子雄状告训议》
这是鲁肃在文学论述方面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对诗歌的创作和赏析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评述,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肃的文学风格
鲁肃的文学风格以雄辩、深沉、富有哲理为特点。他的作品语言生动活泼,既能表达他的情感,又能表达他的思想。
鲁肃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观察。他的作品常常透露出对人性的洞察力,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挣扎。
鲁肃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他善于通过文字传达深层的思想和感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者赞美,更是要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鲁肃的影响和价值
鲁肃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他以深入人心的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学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肃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他的作品不仅仅具有艺术上的欣赏价值,更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宣扬。
鲁肃的文学常识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素材,通过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悟人生的真谛。
总之,鲁肃作为东吴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东吴文学的鼎盛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学习鲁肃的文学常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文学传统。
三、鲁肃简介?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主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
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四、鲁肃兵器?
鲁肃的兵器是精钢剑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建安五年(200年),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后又被任命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随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五、鲁肃性格?
性格豪爽,雄才大略
首先鲁肃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鲁肃幼年丧父,由其祖母养大,看到朝廷混乱,群雄蜂起,鲁肃在家乡组织青年人习武练兵,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将家里粮食的一半借给了周瑜,这一半就是三千斛,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豪爽,对朋友的仗义。
鲁肃也是一个熊才大略的人,周瑜带着鲁肃去投奔孙权,鲁肃一见面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孙权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大政方针,并且准确的预测出将来的天下必然是三足鼎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肃的眼光独到。
六、鲁肃事迹?
1.安车软轮:赤壁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劳吧?”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能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我希望至尊的威德遍及四海、总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软轮小轿车召见我,这才算显扬我。”孙权听后,抚掌大笑。后用以安车软轮来形容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优礼。
2、死后显灵:孙权病得很重的时候,一个巫师报告说:“有个鬼戴着绢的头巾,像是已经故去的将相,大声斥责他都不理睬,径直走进宫里。”当夜,孙权果然看见已死的鲁肃前来拜见,衣服头巾和巫师说的完全一样。
七、鲁肃多高?
1.8米
鲁肃(172—217),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永康)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八、鲁肃笔画?
鲁字笔画是十二画,肃字笔画是八画。
九、鲁肃典故?
指囷相赠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厚。他从小就习文练武,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很快,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有识志士。
当时,年少有为的周瑜,在袁术手下担任居巢长。他听说鲁肃也是一个少见的人才,便很想结识他。
不久,周瑜便决定去拜访鲁肃。他带着几百名士兵故意从鲁肃家门前经过,顺路去拜访鲁肃。寒暄过后,他对鲁肃说:“小弟军中乏粮,不知鲁兄能否资助一些军粮”。
鲁肃看到周瑜仪表堂堂,早有几分敬意,有心与他结交,听他说要借军粮,心想正好做个见面礼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
他带着周瑜到自己家后院米仓前说:“这里有两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随便取一囷好了”。
周瑜听了,非常感动。对鲁肃的慷慨大度和高洁品格十分赞赏。此后,二人往来密切,结成莫逆之交。
十、鲁肃之死原因?
孙权后期不信任鲁肃,因此抑郁成疾,后面病死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