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北抗日故事?

156 2024-03-03 01:56 admin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当时生活在东北的大批中国民众,面对日本的欺辱,很多时候都只能忍气吞声。因此,此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起来抗日。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约30余万人,其中还包括如土匪、学生、百姓等等,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后来在日军的进攻下,至1933年春大部分溃散,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坚持斗争。在此期间,共产党也创建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中国人民在面对侵略之时,从未放弃抵抗。

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东北地区日本苦心经营已久,尤其是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治理基础,东北抗日义勇军在艰难的困境下杀出一条血路,给在东北的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

东北抗日义勇军即为东北抗联的前身,早期的抗争主要就是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为主体。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从1932年初开始,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童长荣、夏云杰等。同时,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东北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因此,早期的敌后游击战争在东北地区得到落实,给当时的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同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的指示信精神,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相继成立6个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第 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第 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即李兆麟)。早期有组织的东北抗日军便已初步形成。

当时,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第2军活动于南满和东满地区;第4、第5军活动于吉东地区;第3、第6军活动于北满地区。他们在各地积极开展活动,依靠有限的军队人数,不断给当时的日军和伪军带去麻烦,极大影响了他们在东北地区的基层统治,同时也是我党积极领导的成果,为日后的东北军的成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一时期,东北军的人数发展到了1万余人。

之后,东北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精神,于1936年2月,陆续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 6个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以后又陆续组建了第7至第11军。东北抗日联军也正式形成,他们正是在东北地区开始属于自己的神话,在改制初期,他们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万余人,无数抗日志士奋斗在战争一线,同侵略者们展开激烈的抗争。

1936年4月,日军推行“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规模“讨伐”。抗日联军各军在反“讨伐”作战中,密切协同,更加广泛地开展游击战。1936年下半年,第 1军为粉碎日伪军在南满的“讨伐”,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组织两次西征,于本溪县赛马集和摩天岭,歼灭伪军1个营和日军今田中队。同时,其它各军也在积极同日军及伪军进行着抗争,虽然每次只击毙数百人,但在多次的战争中,这已经给当时的日军带来不小的威胁,所以日军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肃正计划。但在联军各个部队的有序合作计划,日军的肃正计划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反而让抗日联军的实力获得了一定的增长。

“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紧密依靠群众,主动出击,积极打击日伪军,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各军之间分区作战,在辽宁、吉林等多地县之中积极活动,对日伪军进行有力的打击。当时,抗日联军各军活动于70余县的广大地区,打击与钳制了日伪军几十万人,积极配合了全国的抗战。这对于全国的抗战有着积极意义,如果抗战前期,日军有着数十万部队的配合,全面抗战前期的几场大会战可能要溃败得更快,而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甚至都有实现的可能。

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基地,将其兵力增至 8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加紧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采取增建“集团部落”,推行“保甲连座法”等手段,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竭力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谢文东、李华堂、郑鲁岩等在此期间相继叛变。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此一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极度艰难,相关人员的叛变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但是他们顶住压力,依旧以游击战的方式给日伪军带来出其不意的打击。

1939年10月,日伪军进行“大讨伐”。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第 1路军各部队分散游击,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今靖宇)一带,1940年1月,遭日伪军重兵包围,历时50多天,作战40余次,未能全部冲出重围,最后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于2月23日在蒙江县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壮烈牺牲。这一次抗日联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各军人数骤减,在确保有效领导的前提下,决定将各军缩减编制,在各军的基础上缩减为各支队,继续进行着和日军的抗争。

1940年时,日军出动11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展开了疯狂的讨伐,战争局势并不是十分理想。当时第1军、第2军相继转入苏联境内,其余军队则继续活动,同时也积极联系群众,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在面对敌人的疯狂讨伐之下,他们依旧和敌人展开了长期的博弈。

1945年8月,抗日联军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参加对日军的作战,进占57个大中城市和重要县城,组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尔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孤立无援的境地,凭借着一腔热血,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东北地区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尤其是当时东北抗日联军应该是牺牲将领最多的部队,长期奋斗在一线,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东北大地来之不易的和平。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曾在东北抗日联军之中奋斗过。

东北抗日联军走出的开国将领

东北抗日联军在战争之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在敌人的无数次“讨伐”中,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除我们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外,还有魏拯民、王德泰、许亨植、童长荣、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祁致中、宋铁岩、金正国、张甲洲、李延平、刘曙华、王光宇等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很多时候我们在回顾抗日历史的时候,却往往会忽视这些英雄。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也有不少人是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出身。

王明贵、王效明、朱光、孙三、荆璞、李钟奇、高体乾7人曾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彭施鲁、纪亭榭、王静敏三人在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后在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相较于其它部队的开国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的人员实属有限,但这并不能磨灭他们在东北抗战时期的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现在很少被人提起,但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他们对东北地区的抗战是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的,能够以有限的兵力牵制住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了解这段艰辛的历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