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

92 2024-07-09 19:53 admin

一、如何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的吸收。所以应该要想办法把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入课程之中。

首先应该为你的课程赋予更高层次的意义,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比如艺术类课程可以从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方面来挖掘,医学类课程可以从珍爱生命、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等方面来挖掘,理工类课程可以从科学思维、科技报国、工匠精神等方面来挖掘。

找到思政点以后,再通过情景设定、实践体验、热点启发、作业引导等方式来融入课堂。

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摸索实践。

关于课程思政的方法,可以看下聚焦职教网,上面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哦!

二、思政课如何融入专业课堂?

        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时,强调一个原则,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此,要做到三点:

        第一,贵在自然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的是有效提升育人水平,强行将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重在严谨贴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相关思政理论吃不透、拿不准时,要研究学习相关书籍,或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一定要做到严谨贴切,不能模棱两可或以讹传讹。

        第三,妙在画龙点睛。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合适?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学科育人联系起来,但并非越多越好,妙在得当。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恰当、适量,在紧要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统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重塑。

        增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具体而言,语文、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地理等人文属性明显的学科,重在突出价值引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属性明显的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艺术类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除了国家课程之外,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也应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内容供给。北京实验学校组织特级教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校结合“香山文化”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组织开展“香慈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学校还开设了宪法法治教育、红色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与伦理、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努力使其变成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方法?

1 将相关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融合在课堂教学中。2 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不仅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还要求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掘课程的深层次内涵。3 实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有多种,如可以利用案例、模拟、游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科学原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与思政元素融为一体。

四、专业课程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自然融合需要一些策略:

选材与案例:选取与思政主题相关的案例、材料,将道德、伦理等思政元素自然引入课程。

讨论与辩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伦理、社会责任等话题的讨论与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项目与实践:设计项目、实验或社会实践,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创造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考角度。

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思政元素不应强迫,而是要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认识到专业与社会、伦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思政内涵如何融入高校的专业课程?

据报道,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创新实验室里也有“工程伦理教育”,思政内涵纷纷融入专业课程,“文、理、医、工、艺”并无差别。

报道称,学校负责人表示,师生不是局限在每一个汽车配件的尺寸大小和功能特性,而是在工具理性、性能参数之外抓好“汽车配件承载队友生命安全”的责任意识,车队出赛前一天,师生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赛车里面、外面可能伤害车手的锋利处进行包扎处理。

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同样连着第二乃至第三课堂的专业实践。日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图书馆内,一批学校所在街道的环保志愿者专程前来看展。原来,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学子用手绘形式忠实记录了曹路镇河道整治前、中、后的变化全程。

据悉截止目前沪上高校深度开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现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六、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哪些思政内容?

学校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德才兼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当挖掘更多的思政内容,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呢。

在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化海洋,领略文学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带领学生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游行,感受革命文化的强大力量,培养学生鉴定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哲学的海洋中构筑信仰的灯塔,助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探索中国哲学魅力的兴趣。

在农学类、理学类、工学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可结合环境保护理念,在充满生命绿的农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奋斗发展国家农业的责任感。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在充满运算与科学的理学中加强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击求真理的使命感,在充满创造和制作的工学中引导学生领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积极投身壮大国家的建设工程。

总而言之,专业课程不能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在课程中融入相对应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操守。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先树人,后树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崇高精神的传扬者,教师承担着推进课程思政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七、如何看待上海高校首创课程思政,把思政要求融入专业课?

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教学设计增强了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挖掘了高校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下面内容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角色迥异

从教育部新颁布的相关文件来看,“思政课 程”与“课程思政”在角色定位上是不一样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思政课程”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可见,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高校的优势所在。而“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则体现在另外两个文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 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 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这说明,“课程思政”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需要,致力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载体渠道,“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的教育实践活动。

综上,“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主干与本体,而“课程思政”则是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载体和呈现方式。

二、方式有别

所谓方式有别,是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 政”的实施方式不一样,前者主要是显性方式,而后者则是以隐性为主、显隐结合。

一方面,毋庸置疑,“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的,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规定的学时学分,其教师队伍也有严格的要求,以“灌输”为基本理念,旗帜鲜明地表明应树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尽管也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典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是从“大思政”理念 出发,充分挖掘相关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 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 机统一”,由于课程类型多样,要求不一,既有显性的类似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又有各种专业课和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课;这两类课程中,前者显然属于显性方式,后者则属于隐性方式。

这说明,“课程思政”既有显性的方式,也有隐性的方式。但考虑到“课程思政”主体是各类专业课、通识课,这种显隐结合的方式又往往以隐性方式为主。当然,在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上,教师要“明道、信道”,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针锋相对地批判错误观点、引领社会思潮。

三、职能不同

所谓职能,是指处于一定职位、从事某项本职工作所应有的功效和能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由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本职工作不一样,其承担的职能必然不同。“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德智体美之别,而“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所以,“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是“第一课程”“铸魂课程”。也就是说,“思政课程”的职能在于“铸魂育人”,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主导价值观教育。

“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主渠道主阵地,其主渠道在于“思政课程”,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主阵地在于经常性思想工作,主体是学校的政工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不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合力,就必须拓展渠道和载体,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而“课程思政”之 “课程”,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 “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当中,使所有课程与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但就参与到“课程思政” 的相关课程来说,其职能却各不相同:有的重在知识教育,有的重在技能教育,有的重在素质教育。换言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职能各有侧重,前者职能单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该职能是 “应当+必须”,是分内之事;而后者职能则多样, 其“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连,是“应当”而非其 本职、本位,是其衍生的功效、能力。

四、功能归一

所谓功能,是事物自身客观蕴含的功效和能力。功能的范围比职能要广,只要其蕴含某种功效和能力就表明其具有某种功能,而不考虑该功效和能力是否为本职所在。

就功能和职能的关系来说,其一,某事物的功能往往大于其职能,如“思 政课程”的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其功能则不局限于此,在进行意义教育和方法教育的同时,也客观上承担部分知识教育。其二,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职能尽管不同,但其功能则往往有交叉、重合之处,即两者可能会有相同的功能。就“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来说,之所以说其功能归一,讲的正是其功能具有相同之处,而其功能的相同之处正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功能归一,是殊途同归。如前所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前者是主渠道,后者是微循环,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

但切记两者要做到互不替代: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 用后者代替前者,使主渠道闲置,或者不要主渠道 了。现实实践中,不重视“思政课程”或不重视“课 程思政”的情况都存在。正确的做法是,不能只过于倚重于某一方面,而应形成整体育人合力,且一定要摆正主渠道与微循环的位置。

八、如何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用化学学科举例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遵循化学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化学新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抓住化学学科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契合点,推进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化学问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一)挖掘与化学有关的历史人物事迹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史明理、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最好的课程思政题材。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 2020新版)第一章第二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时,书上科学·技术·社会部分提供了青蒿素结构的测定素材,但比较简略,趣味性不强,基于此,在备课时,我们以探秘青蒿素为切入点进行了设计,并将青蒿素的发现史进行了丰富,补充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可治疟疾的史料,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于润物无声中起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好之后,以“探秘青蒿素”为题目将素材提供给学生。

在课上,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了知识目标,并达成以下共识,

“①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是祖国的骄傲,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②她发现青蒿素不是偶然,这源于她的勤奋和努力,所以我们也要刻苦学习

。③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从“绞取汁”中获得灵感,敏锐地发现其中的问题,选取乙醚作为提取溶剂,体现了她有很强的证据意识和创新思维。

④整个发现过程不是屠呦呦一个人在努力,而是很多团队和机构一起合作,所以一定要有团队意识,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⑤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给屠呦呦的研究以启发

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并把它发扬光大。”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筑牢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共同基础,帮助学生浇筑起文化自信坚实基座,最终实现课程思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再如,在讲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讲述了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的生平事迹,通过对我国著名化学家闵恩泽先生生平事迹的分析,发现在他身上具有老一辈科学家共有的一些特质:报国热忱,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九、思政融入点和思政元素有哪些?

包括六个:思想关系収动者、思想关系受动者 、収动思想、受动思想、统治思想、思想元。

所谓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指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也不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

十、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首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他人、包容差异。

其次,可以通过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注重突出思政元素。比如,在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语言材料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