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200 2024-03-02 11:07 admin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4、第四代计算机(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二、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发展历史

1.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电子管时代2.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时代3.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 集成电路时代4. 第四代计算机(1971以后)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5.新一代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光计算机、DNA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快,更加智能化,耗电量更小。

三、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计算机发展史,是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计算机发展历史可分为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纪早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晚期-现在,四个阶段。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四、计算机的组成与发展历史?

计算机发展史,是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计算机发展历史可分为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纪早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晚期-现在,四个阶段。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这就是计算机的发展。

五、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开端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

2、历程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④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和国外一样 ,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3、主要成就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

六、世界计算机发展历史 心得体会?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1946年在费城公诸于世,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但功能受限制,速度也慢。ENIAC的问世标志现代计算机的诞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电子设备体积减小。

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晶体管比起电子管进步,但产生的大量热量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

第五代智能计算机 198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五代计算机研讨会,随后制订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长期计划。智能计算机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考,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元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但第五代计算机目前仍处在探索、研制阶段。真正实现后,将有无量的发展前途。

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突破。

研究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

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小、发热量极低。

七、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八、catv发展历史?

CATV是由共享天线的收讯系统演变而来。当初设立CATV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山区接收不良等偏远地区的电视收视效果而设立的。一般的电视广播都是利用电波来传送讯息,因此很容易受到地形或高楼大厦等建筑物的阻挡,而造成电波干扰、收视效果不佳的现象。为了解决某些地区因地形上的限制而无法得到良好收视效果的问题,于是在适当地点装设高性能的共享天线,再以电缆线将电波送到各用户去。

这种CATV的型式,最早时称为地区共享天线电视,此种电视系统在美国已其有相当久的历史。美国自1949年起,就在奥勒冈州的亚士多利亚成立一个CATV电台。之后,CATV系统就在美国各地急速地扩展开来,直到目前,全美共有4000个以上的CATV电台,参加CATV的家庭就超过2000万用户。

由此可知,这种使用宽带道同轴电缆将成为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媒体。

九、icq发展历史?

ICQ: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他们成立了Mirabilis公司,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 IM)服务。ICQ的使用用户快速增长(案例资料 TX-1),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ICQ一经上市,迅速取得了广阔的市场,由于前景一片光明,所以同类软件迅速的跟进。因为其本身的技术并不复杂,所以很快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推出本土的IM软件,抢夺了市场。

以国内的腾讯QQ软件为例:腾讯QQ脱胎于腾讯OICQ,而OICQ就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即时通信软件之一,软件最初的设计完全仿照ICQ,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完全照搬。出于国内首创,所以很快积累了大量的人气,用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占领了市场。 然而,和腾讯QQ相比,ICQ的安装垃圾和所传病毒远比QQ少,因此基本上属于绿色软件,而且ICQ的号码是完全免费的,注册申请也随时被接受,这和QQ的号码逐渐成为一种有价格的商品相比是难能可贵的。

ICQ本身的发展走了冤枉路,随着版本的更新,ICQ太庞大了,庞大到太多的功能几乎没有用到过,这些集成的功能大多数时候看来都只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大杂烩。而对于普通用户,这些大而无当的功能除了增加使用难度之外,别无他用。尽管美国在线AOL的AIM和ICQ整合以后,注意到这一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出了调整,没有再推出大肆的扩展功能,做出了一个功能精简版的ICQ Lite版,但为时已晚。

如今的IM市场,形式大变,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国内的市场上,腾讯QQ一人独占了半个市场,MSN抢夺剩下的1/4,仅剩的1/4,网易泡泡、新浪UC、Yahoo通等等还在拼个你死我活。虽然国外的市场上ICQ迄今为止还是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但微软处心积虑发布的MSN从XP版本开始,就与操作系统进行了无缝的结合,社会的风气逐渐向微软倾斜,历史似乎再次重演。

它可以让人通过电脑实时进行对话。当时谁都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小东西,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即时通信(InstantMessenger,简称IM)。

ICQ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它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和文件等。

ICQ的历史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他们成立了Mirabilis公司,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 IM)服务。ICQ的使用用户快速增长(案例资料 TX-1),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在1998年,美国在线(AOL)购买下ICQ以后推出更多功能的99a、99B、2000等版本,但同时于ICQ内加插了广告。内建了搜索功能使软件变得臃肿,加上不太受欢迎的广告栏,且MSN Messenger、SkyPE等软件推出,令使用ICQ的人有下降的趋势。后来Mirabilis公司推出了简化版的ICQ lite,只含有ICQ最基本的功能。

2005年2月7日ICQ 5发布。不久,ICQ与香港电讯盈科合作推出Netvigator ICQ 5,除了部份界面的文字被翻译成粤语外,更加入多项切合香港网民使用习惯的新功能。

2010年1月19日ICQ 7发布。不过,官方版本不再支持繁体中文。在画面上,排版更像 MSN8 的设计,而且可以与Facebook等交友网站消息互通 及 汇入各电邮地址的通讯录,所以较之前一直以来的版本更用户化。

2010年4月29日据国外媒体报道,AOL和俄罗斯投资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周三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协议,DST将以1.875亿美元收购AOL旗下ICQ业务。

2011年11月15日新版ICQ官方免费iPhone及Android App发布。加入类似WhatsApp及MSN的用法及功能,启动后就不用每次登入,长期在线,用法类似SMS或WhatsApp。由于 ICQ 突然发布了手机程序,迅速引起了大量用家的注意,并有不少用家重新再使用 ICQ。

十、航运发展历史?

阶段一:诸侯分封(1996-2002)

1996年底,内贸集装箱海运迎来机遇。1997年到2002年期间,中海、中远、长航等航运切入内贸航运,1997年南青公司以散装的运价切入市场。到2000年底,中远增加内贸运力投入,进入内贸箱航运前列。

阶段二:诸子百家(2002-2010年)

2002年到2010年,内贸集装箱海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先后出现安盛船务、中谷新良、洋浦中良、和易海运、烟台海运、信风海运、东方海运、阳光速航、海南泛洋、大新华物流等船公司,内贸航运出现“诸子百家”局面。

阶段三:战国七雄(2011-2015年)

2011-2014年,内贸海运运力低于需求箱量,出现供不应求局面,船舶开始往大型化方向发展。到2013年底,有些船公司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中海、中远、安通控股、中谷海运、信风海运、外运速航、洋浦中良成就“战国七雄”局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