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印度计算机发展史?

107 2024-03-01 22:27 admin

一、印度计算机发展史?

关于印度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在可敬的总理什里·纳伦德拉·莫迪发起印度制造计划之前,印度开发了第一台本土的超级计算机,即著名的Param 8000。

印度的超级计算机工作始于198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由于持续的技术禁运而停止了Cray超级计算机的出口。 在80年代,美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开发了超级计算机,这对于开发卫星和核武器至关重要。 这些国家拒绝将制造超级计算机的知识转移给印度,担心发展中国家可能会用它来设计导弹和战机而不是预测天气。

面对国外超级计算机技术对印度科学界的封锁,印度于1988年3月成立了高级计算开发中心(C-DAC),明确授权开发一种本土超级计算机来满足印度的高速计算需求。 解决科学研究和其他发展问题,其中快速数字运算是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科学咨询理事会向总理的特别建议,C-DAC成立了当时的电子部(现在是电子部的信息技术部(DIT))的科学学会,即通信和信息技术学院。

为了推动该项目,总理拉吉夫·甘地拜访了一位数学天才Vijay Pandurang Bhatkar,但是他对如何制造超级计算机也是一无所知(印度最顶尖的数学高手,从4年级开始直接入学,但仍然名列前茅。)

拉吉夫·甘地遇见Bhatkar时,他问了他三个问题:

“我们能做到吗?”

Bhatkar回答说:“我没有见过超级计算机,因为我们无法使用超级计算机,只看到过美国Cray超级计算机的照片! 但是,是的,我们可以。”

“这需要多长时间?”

Bhatkar迅速回答说:“比想要从美国进口Cray,要花费的时间要少得多。

“要花多少钱?”

Bhatkar回答说:“整个工作,包括建立机构,开发技术,调试和安装印度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其成本将低于引进Cray超级计算机的成本。

Vijay Bhatkar博士后来被称为印度超级计算机之父。

总理很高兴地对该项目进行了批准。该项目的初始运行期为3年,初始资金为3亿卢比,这笔钱和时间跟从美国购买一台超级计算机所花的时间和金钱差不多。 总部位于浦那的C-DAC(高级计算机开发中心)召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致力于完成当时印度最大的技术项目。

仅仅三年之内,非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C-DAC终于在项目规定的期限内顺利完成了工作。 1991年,C-DAC就可以直接购买组件了,很快推出了印度第一台本地超级计算机:PARAM 8000。

如今,超级计算机已在印度用于航空工程,核研究,天气预报等目的.C-DAC正在开展诸如BOSS(巴拉特操作系统解决方案),GARUDA和PARAM Yuva-II等项目。 克雷(Cray)超级计算机公司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拒绝向印度出口超级计算机,如今却处于亏损中。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1990年,印度生产了原型机,并在1990年苏黎世超级计算机展览会上进行了基准测试。 它超越了大多数其他系统,使当时的印度在超级计算机领域仅次于美国。

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史?

发展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下是计算机教育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1.20 世纪 60 年代:计算机教育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作为新兴技术开始进入教育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教学用计算机系统——IBM 1500 教学系统。

2.20 世纪 70 年代:计算机教育逐渐普及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计算机教育开始进入课程设置,一些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编程和应用课程。

3.20 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逐渐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向全面的学科教育。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计算机教育课程标准,并在中小学和高校中推广计算机教育。

4.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教育与网络技术的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计算机教育开始进入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

5.21 世纪初至今:计算机教育智能化和个性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计算机教育,推动了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计算机教育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智能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模式。

总之,计算机教育发展史经历了从起步、普及、完善到融合先进技术和创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演进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教育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感想?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的看法是目前来看,计算机在我的的应用应该可以用普及一词进行形容,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技术型的支柱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加上其综合性、专门化很强的特点,几乎能够应用到每个行业当中。

四、中国计算机编程发展史?

说到我国的计算机发展,就离不开华罗庚教授。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华罗庚教授

当冯·诺依曼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在1950年华罗庚教授成功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然后,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于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他担任了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参与计算机的研发。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在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1958年8月1日,诞生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为纪念这个日子,这台计算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一共生产38台。

103机

在1958年5月,我国进行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104机)研制,以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于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104机

在研制104机的时候,夏培肃院士领导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107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共计十几个单位参与进来。

119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我国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然后对109乙机加以改进,在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它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功勋机”。

109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而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的时候,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IBM公司在1964年推出了360系列大型机,这是是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的标志,而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在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一起合作,研制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

757机

同年,这一记录就被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打破。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

银河-I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与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

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M6800芯片研制微机。在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1992年,国防科大研究成功通用并行巨型机:银河-II,它的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采用主流的微处理机芯片研制高性能的并行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

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智能机中心与曙光公司,在1997到1999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和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它们的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而2000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达到了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

曙光4000L

综观40多年来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103机到曙光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的计算机相差越来越小

五、关于计算机的发展史句子?

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故事。计算机也是有它自己的故事。

第1台电子管计算机。埃尼阿克,有几间房子那么大,重28吨。直接用机械语言,汇编语言控制。主要用于军事计算。其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也比较差,价格昂贵。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机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更高级的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如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家用的微型计算机的效率是以前的大型机无法想象的。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手机电脑等微型计算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每一件事都有它发展历程。在这背后,是许许多多人的不断努力。

六、简述我国计算机发展史?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4、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和国外一样 ,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

七、计算机的发展史分为几代?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特征: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特征: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特征: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特征: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八、详细叙述计算机的发展史?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年,电子管, 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第二代计算机 :1958 ~1964 年,晶体管, 体积小,耗电量较少,运算速度高,价格下降; 第三代计算机 :1965 ~1971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功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至今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性能到规模提高,价格大幅度降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走进办公室和家庭。

九、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看法?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的看法是目前来看,计算机在我的的应用应该可以用普及一词进行形容,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技术型的支柱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加上其综合性、专门化很强的特点,几乎能够应用到每个行业当中。

十、关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小故事?

计算机的诞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