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
两位辛亥元勋同年同月安葬在岳麓山,同为国葬,其墓同为国保。
长沙黄兴墓和蔡锷墓
黄兴墓和蔡锷墓均在长沙岳麓山,同年同月安葬,同为国葬,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墓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国葬时由当时的湘督谭延闿主祭。墓坐西朝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十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绕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石,整个墓表占地面积一千一百八十多平方米,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其下有黄兴墓庐,占地约一千一百平方米,为一曲尺形琉璃瓦楼房,依山临池,门联云:
血染黄花,魂归岳麓;
名垂青史,首建中华。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后改为黄兴,字克强,清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1898年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留学日本,曾组织拒俄义勇队。次年回国,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1907年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领导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并从事反袁斗争。有《黄兴集》行世。
1893年,十九岁的黄兴离开故乡到长沙城中城南书院求学,二十二岁时在县考中获中。此后他去汉口两湖书院进修,被选派赴日本留学。1903年秋回到长沙,以明德学堂体育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斗争。次年2月与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周震鳞、章士钊等创立华兴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被推为会长。为了筹措革命经费,他卖掉了凉塘的田产,举家迁居长沙城中。这年秋天组织长沙起义,因事泄遭到清廷通缉,他化装离开长沙,经上海去了日本。此后,黄兴四处奔走革命,直到1912年10月25日才从上海启程回故乡。这一天正是他的三十九岁生日,他写下《三十九岁初度》一诗:
三九年知四十非,大凤歌罢不如归。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
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
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
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黄兴逝世后,治丧委员会由孙中山领衔,且亲自签发讣告并撰挽联。联曰: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之不易;
试想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章太炎先生撰联: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1917年4月15日,黄兴的遗体由上海移往岳麓山进行了国葬。也就在国葬的前一天,孙中山先生写下了著名的《祭黄兴文》,文曰:
惟公之生,为众所瞻仰,远迩所震惊,群竖所疑忌,国家所尊崇。惟公之死,疑者信之,亲者哭之,无老无幼,无新无旧,皆知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鸣乎!是非得丧,本无足论。公殚一生之心血,历二十余载之艰辛,身涉万险,政经三变,国势犹如此,将来或更不止如是也。公虽赍志以殁,公之目岂瞑。文等今日遥望哭公,遵礼祭公,身虽衰老,志犹如昔。志四千余年之古国,挽四百兆涣散之人心,是犹赖公在天之灵。公志其可作耶,尚有以鉴之。鸣呼,痛哉!尚飨。
墓庐内辟《黄克强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大门有曾广言撰联:
一代勋名昭国史;
千秋浩气壮名山。
又有湘潭田翠竹撰《黄兴墓》联云:
黄帝子孙,黄香后裔,壮黄魂,洒黄花碧血;
湘山红叶,湘水清波,鼓湘瑟,葬湘上完人。
据悉黄兴墓里面,有三样陪葬品,第一是他曾经用过的指挥刀,代表他戎马生涯的光荣与梦想;第二件是他儿子赠送给他的纪念品,南京之战时缴获的一个炮弹筒;第三是黄兴生前用过的笔筒。
1988年,黄兴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锷墓
蔡锷墓位于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此,湘督谭延闿主祭。占地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墓冢、墓碑及整个墓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宽阔的平台基座建圆形尖顶墓塔,底部周长十二米,通高九米。墓碑方形,高五米,正面嵌紫铜碑心,楷书镌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前石砰上有石桌、石香炉各一,石鼓两对。墓塔四周环以栏杆,东辟入口,二十四块护栏石板分别刻有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省长、督军所献挽词。四周均筑围墙,外围辅以石砌栏杆,左右砌有石梯导入,整个墓区古枫翠柏掩映。
墓区正下方建有蔡锷墓庐,辟《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迹展》陈列室。墓庐大门悬孙中山挽蔡锷联,联云: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蔡锷 (1882—1916),字松坡,清宝庆府(今邵阳市)人,早年来长沙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后留日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军事学堂任教官。1911年初至云南,任新军协统,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5年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任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被任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因积劳成疾,赴日本治疗,1916年 11月病逝,次年4月归葬长沙岳麓山。有《蔡松坡先生遗集》行世。
1897年秋,蔡锷又在新任湖南学政徐仁铸的推荐下,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名列第三。不满十五岁的蔡锷,是四十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教习梁启超视为才子,师生从此结下不解之缘。蔡锷原名艮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深为悲愤,决心以 “湖湘人杰”“国士”自许,因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 “锷”。锷指剑刃,表明要弃文学武,改习军事,不做文弱书生。
1911年 10月 30日,农历九九重阳节,昆明城内菊花吐蕊,桂子飘香,春城显得格外艳丽。担任新军三十七协协统的蔡锷心中却如浪翻滚,激动异常。自 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就一直和云南同盟会志士密谋策划响应。两天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他被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定于当夜十二点发动。昆明全城光复后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都督。此时,他年仅二十九岁。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将蔡锷削去兵权,羁留北京。后在京城名妓小凤仙的掩护下,巧妙脱身。1915年 8月15日,蔡锷就乘晚班车去天津,会见老师梁启超,彻夜筹划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大计。12月 2日东渡日本。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难险阻,抵达昆明。回云南后,蔡锷与唐继尧主持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宣言:“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是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12月 25日,他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26日,云南组成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护国军在蔡锷指挥下,艰苦奋战。从 1916年 2月上旬到 3月中旬 40多天中,泸州以南几乎全部化为战场失。他虽久患重病,仍身先士卒,英勇机智指挥战斗,给敌军以沉重打击。袁军损失惨重,被迫停战议和。继之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羞愤而死。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蔡锷被任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但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无法坚持工作。于 8月 7日离成都赴上海治疗。9月9日,东渡日本,转入福冈大学医院。10月 31日,黄兴在上海逝世,他闻讯悲痛万分,并作联致悼。联云: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11月 8日,蔡锷与世长辞。临终仍嘱“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年仅三十四岁。次年 4月12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南社诗人傅熊湘作《送黄兴蔡锷殡归麓山》诗云:
谁与重挥落日戈,江山憔悴泪痕多。
一时龙虎都消歇,凄绝临歧薤露歌。
2006年,蔡锷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